你好,玩物丧志的意思是:一味玩赏无益的器物,因而消磨人的壮志;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含贬义。
成语出处:
玩人丧德,玩物丧志。
(《书·族獒》)
成语故事:
西周时,武王姬发遵其父文王之遗志,即位的第二年起兵灭商纣,取得了天下,建立周王朝。
从此武王威名远播,中原地区外的部族首领,常进贡奇珍异物。有一次,西戎进贡了一种特有的獒犬,武王因仍陶醉于灭纣的战功中,所以放纵自己,耽于逸乐,整天与獒犬游猎嬉戏,荒废了朝政。朝中大臣召公见此情况,便作〈旅獒〉一文劝谏武王,其中有两句话说:“一味把人当成玩弄的对象,那是丧失做人的道德;一味玩赏器物,将丧失原有的雄心壮志。”武王于是从善如流,收敛心性,重新回到政务上,专心于国事。
给我们的启示:
周武王作为开国君主却沉迷于逗狗,这让有责任感的大臣深感忧虑。看了召公的文章后,武王虚心听取召公的劝谏,不再玩物丧志转而勤于朝政,终成一代明君。一味的贪图享乐会消磨自己的意志,是危险的行为。
我们应当引以为戒,勤劳地完成每天的学习和工作,不能沉迷玩乐。否则,最终只能导致我们荒废学业,一事无成。
玩物丧志意指醉心于玩赏某些事物或迷恋于一些有害的事情,就会丧失积极进取的志气。
出处: 商周时期召公奭《尚书·旅獒》:”玩人丧德,玩物丧志。
“
译文:把人当成玩物是有丧失品德的,把物品当成玩物会丧失志气。
《尚书》,最早书名为《书》,约成书于前五世纪,传统《尚书》(又称《今文尚书》)由伏生传下来。传说为上古文化《三坟五典》遗留著作。
扩展资料
近义词
一、不务正业 [ bù wù zhèng yè ]
释义:指丢下本职工作不做,去搞其他的事情。
出处:明·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》:“这人不甚读书;终日闲游浪荡;一自父母亡后;分外不务正业。
”
译文:这个人不爱读书,每天闲的时候就到处逛。自从父母**后,更加的不做正事了。
二、游手好闲 [ yóu shǒu hào xián ]
释义:指人游荡懒散,不愿参加劳动。
出处:元·无名氏《杀狗劝夫》:”我打你个游手好闲,不务生理的**孩儿。“
译文:我要打打你这个闲着手不做事,不管自己性命生计的徒弟。
玩物丧志(wán wù sàng zhì),意指醉心于玩赏某些事物或迷恋于一些有害的事情,就会丧失积极进取的志气。出处: 《尚书·旅獒》:“玩人丧德,玩物丧志。
译文:耍心眼,做损人利己或者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就丧失了自己的品德;整天游手好闲,做些提龙打鸟、斗鸡、打牌等无聊的事,就是去了自己远大的志向。
语法:连动式;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多含贬义。
扩展资料
1、近义词
不务正业是一个汉语成语,拼音是bù wù zhèng yè,意思是指丢下本职工作不做,去搞其他的事情。也指人整天游手好闲。郭沫若《少年时代·我的童年》:在那时候他们是被骂为不务正业的青年,但没人知道当时的**已无青年们可务的正业。
2、反义词
(1)业精于勤是一个汉语成语,拼音是yè jīng yú qín,意思是指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奋。出处唐·韩愈《进学解》:业精于勤,荒于嬉;行成于思,毁于随。译文:学业靠勤奋才能精湛,如果贪玩就会荒废;德行靠思考才能形成,如果随大流就会毁掉。
(2)孜孜不倦(zī zī bù juàn)是汉语成语,是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。通常指教师或学生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