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磕——器物口部受外力撞碰出现的大小不等的缺磕伤痕。冲口——器物口部因与它物相碰而出现的裂纹,长短不等,多出现在碗、盘类瓷器上,也有外冲里不冲的现象。
毛口——口边的釉面间断脱缺。
磨口——口边出现伤损后,将其磨去一部或大部甚至全部。毛边——器物口面的覆釉因伤全部脱落。重皮——器物口部因受重伤所出现断面隐患,但外观尚完整;胎釉已分裂却未剥离,往往一触即脱落。棕眼——瓷物釉面气泡在窑中融裂爆破后,未曾弥和而形成的小孔。
缩釉——瓷胎面上有油污,所施的釉未能全部附着出现的漏胎现象。漏釉——器物施釉时,局部有透漏而露胎无釉。片纹——瓷器釉面上出现的长短不一的相互交错的细裂纹片,与开片略同。
软道——瓷器釉面久经磨擦而出现的细微丝纹。冷墨——本不应出现片纹的器物,但在釉面上出现了一、二条纹路,胎体已透或未透。失亮——器物釉面或彩绘的表面,被硬物划破后留下的伤痕。
伤釉——由于釉与其它物体磨擦,致使釉面局部损伤。剥釉——由于釉面受酸、碱、盐的浸蚀,或器物入土受浸而使釉面脱落。磨款——故意磨去青花、红彩等款,冒充其它年代器物。
磨底——足底内原来有釉,出于某种目的,如有意冒充其它年代,而把釉磨去。复烧——二次入窑烧烤。烟熏——用香烟熏作旧,嗅之有味。配腿——香炉、马、兽等的腿或足已残伤不全,而进行补腿。
配盖——用朝代不同器物的盖相配。炸纹——器物的颈、肩或腹部受撞击后,出现放射鸡爪纹。水锈——器物长期受土埋水浸,有灰黄、铁红或铜绿色等化学物质粘附于器表。补釉——在器口磕缺部分或磨口处,敷以釉汁,入火烧之。
假出土——仿古各类器物,有意长期埋入地下,以期整新如旧;低温铅釉和五彩、粉彩等器,尤其易于氧化或腐蚀。镶嘴流——壶流已消失,用其它嘴镶补。后刻阴款——在器物上用钻石工具刻款,不施釉;或刻后施釉入窑烘烧,后刻的字口,釉的切面有些不齐,且釉边不光滑。后作阳文款——在器物底部,后刻阳文款字而填以釉,或用釉堆写款识,多不够清晰。
1, 看胎。汝瓷胎质细腻,胎色灰中略带着**,俗称“香灰胎”。
汝州张公巷汝窑器,胎呈灰白色,比其他窑口的胎色稍白,是北宋官窑的主要特征。
2, 看釉。釉面滋润柔和,纯净如玉,有明显酥油感觉,稍透亮,多呈乳浊或结晶状。用放大镜观察,可见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气泡,抚之如绢,如堆脂,温润古朴,素静典雅,纹片晶莹多变为主要特征。3, 汝瓷釉料有红玛瑙成份在内,所以汝瓷的釉面才能反映淡淡的红色,请注意“釉面”二字,这是真假汝瓷重要标志。
后世仿品,尽管釉中也加了玛瑙成份,但就是产生不了淡淡的红色。 4, 看釉面开片。釉面开片较细密,多呈斜裂开片,深浅相互交织叠错,象是银光闪闪的片片鱼鳞,或呈蝉翼纹状,给人以排列有序的层次感。
釉中细小沙眼呈鱼子纹、芝麻花和蟹爪纹。并有典型的桔皮釉,部分柳条纹状的开片。清初谷应泰《博物要览》等书中有\”汁中棕眼隐若蟹爪\”的记载。
汝官窑瓷早期产品和后期产品,釉面或多或少都有棕眼存在。棕眼是釉中气泡破裂后留下的痕迹,即孤立的小洞。螃蟹是立行而不是爬行,假若你捉只螃蟹在松软的沙滩上走过,你会看到一个个孤立的小洞。
在汝瓷的釉面上就叫蟹爪纹。鱼鳞状开片是北宋汝官窑瓷釉面开片的又一特征。但需要指出的是,并非所有的汝官窑瓷釉面开片都有这一特征。汝官窑早期产品没有鱼鳞开片这一釉面特征。
鱼鳞状开片仅发生在豆青釉汝瓷的釉面上。鱼鳞片有外突感,有立体感,汝官窑后期生产的豆青釉汝瓷一部分开片有明显的外突感、立体感。因此才叫\”鱼鳞状开片\”。 鱼子在水中是以灰白或灰黄的团状或片状物漂浮于水面。
而这些漂浮物有异于水色。北宋汝官窑早期产品和后期的产品或多或少釉面均有鱼子纹呈现。鱼子纹是指在汝瓷釉面上有点状或片状有异于汝瓷釉面釉色。5, 汝瓷是满釉裹足支钉支烧,而支钉数多数为3个或5个,个别器物也采用6个支钉。
汝瓷支钉支烧留下的痕迹,形若张开的芝麻花。张公巷的器物呈圆形支钉。个别碗、套盒、凹足钵、洗、器盖等用垫饼支烧工艺。
6, 看器形。汝窑器有瓶、尊、盏托、碗、盘、洗、奁、水仙盆等日用器,少数还有堆花、印花等装饰,底部更有青花年号款,多是用刀笔刻画,和印花、模印等工艺。如:天青花草纹鹅颈瓶、粉青履莲盏托、天青莲花瓣深腹盂、天青牡丹花龙纹钵、莲花纹钵、辐射纹荷叶器座、辐射纹敛口花钵(藏河南),暗花双鱼盘(藏英国)。
另外,在传世品的个别器物上还出现有文字。如:“奉华”二字多见于尊、瓶、碟之上。“蔡丙”、“宁”则是见于小碟与洗上。文字虽不是装饰,但仍提高了对器物的鉴赏意趣,其中“奉华”应是宋奉华宫的专用物。
器形又分裹足、平底、三足、凹足、葵口、窄板沿和宽板沿诸种。盘分有裹足、凹足、平底、直口和荷花口数种。还有三足洗、弦纹尊(奁)、套盒、尊、方壶、圆壶等,还有为数不多的莲花器座、荷叶器座、镂孔器、鸟、龙等瓷塑工艺品。
也用花、鸟、虫、鱼装饰来满足皇亲贵族们的闲情逸趣。 7, 不管传世的,民间的,还是地下随葬的,都会在器物上留下时代的烙印、大自然侵蚀的痕迹、釉面老化的现象……,这些历史留下的烙印、痕迹和现象,后仿和现仿的水平再高也是仿造不象的。
**陶瓷,历史悠久,品种繁多,它是我国历代文化的结晶。喜爱古陶瓷艺术品的人不少,但是懂得鉴定的人却为数不多。
**历代名窑精品层出不穷,且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,还有很多仿制的作品。
例如宋代的定、汝,官、哥、均**名窑,在当时就有其它地方窑仿造,虽有精粗之分,但也能风行于世。至于元、明、清,仿制古瓷之风更是有增无减。可以说千百年来所制仿古瓷器几乎是到处可见。偶不经心就易出错。
要鉴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,首先要对**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,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。鉴定古瓷器主要从款识、造型、纹饰和胎釉特征方面下手,下面分别叙述之。根据款识来确定瓷器的新旧和真伪,是鉴别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。
今日的传世品和仿品以明,清两代瓷器居多,而明、清官窑绝大部分都有年款和特征。如明代款识就有所谓“永乐款少、宜德款多、成化款肥、弘治款秀、正德款恭、嘉靖款杂”一类的说法。因此,我们在识别真伪古瓷时,首先应注意款识,注意款识的笔法,如横,竖,撇,捺、勾、挑、点等的特征。
由于每个人的书法不同,写官窑款的字体又必须经过选择,具有一定的水平,因而仿制者势必谨慎地摹仿,惟恐有不似的地方。而过于谨慎,就难免失于局促,笔法不容易生动自然。这种破绽,为鉴定瓷器提供了线索。
但仅注意这一点是远不够的,元代以前的古瓷并无正式官窑年款。虽然根据文献记载,北宋曾有带“景德年款”四字的瓷器,但未见实物。明清两代虽有款识,但晚清所仿字体非常逼真,很难识别,必须详细比较其字体和位置,才不致于发生错误。如永乐年款以现有实物来说,只有四字篆款写、刻或印在园器里部的中心。
而仿品却有四字或六字楷、篆书款写在器里或底足、口边的。宣德年间的款有所谓“宣德年款遍器身”的说法,普遍多在底足中心或园器里心和口边,或琢器的口、肩、腰、足一带。诸如此类,还是有一定规律的。大致说来,有如下几点:明代字体多用楷书款,但永乐、宣德、弘治年间有少数例外,清代顺治,康熙二朝亦为楷书盛行期,雍正则楷书款多于篆书款,乾隆时期篆书款渐多于楷书款,嘉庆以后篆书款遂成为主流,直到清末才又恢复以楷书款为主的趋势。
其次是款色有别。明、清瓷器款识多以青花为主。明代款的青花颜色若用放大镜观察,可见其颜色多是深厚下沉。而道光以后的仿品有色多是散涣、浅浅上浮。
宣德款式色样往往在同一器物上呈现黑、蓝、灰等多种颜色,这一点虽不美观,却是后世很难仿制的特征。自明代正德至清代末期的款色增加很多,有红、绿、黑、蓝、紫、金等色,并且也使用了刻、雕、印、堆等方法、然而仿制品在款色和刻、雕、印方法上也随之有很多增加,只有认真加以区别,并结合用料和技术的不同,才可能大体判断其时代真伪和瓷质优劣。例如康熙青花款的“康”字多用半水(水)或楷水(水),很少写成泰水(水)。
在用字和字体结构方面也有一定规律可循。例如明代官窑有的题某某年制,有的题某某年造,而清代官窑却一概都用“制”,还未发现有用“造”字的。其他如宣德的“德”字心上不写一横而成“德”字,后世仿世品往往忽视这一点。
成化官窑款的“成”字**一点,有的点在横线右上方,有的点与横线相平等,有的点在横线右下方,故有所谓“成字一点头肩腰”的说法。万历的“万”字也有羊字头与艸字头的不同。总之,观察款识既要注意其笔法、字体,结构和款色等各方面,还应当知道同一时期的款识笔法早,中、晚期仍有不一致的地方。只是在风格及色调上不失其时代特征。
因此,还必须结合共它方法来辨别真伪。根据造型来鉴定瓷器,也是鉴定工作中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。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。
陶瓷器的形状,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,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有密切关系,能较好地体现各时代的特色,随同时代的演近而渐趋繁复,而古代的形状是比过简朴的。以元、明、清三代造型而论,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,无论青、白瓷器都比宋、明瓷器显得突出。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、罐、瓶、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,器形相当大。例如传世的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的口径达42cm,青花和釉里红的口径也在45~58 cm左右。
由于胎体厚,烧制不易,难免有翘棱,夹扁、凹心、凸底等缺陷,因而很多文献都有元瓷粗率之说。明清瓷器明代永乐时一般盘、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内凹,圈足较元代放大,显得特别平稳。胎土陶炼精细,造型轻重适宜,如青花缠枝莲纹“压手杯”就是最典型的例子。
明代宣德年间的瓷器造型更加繁多,无论盘、碗、杯、壶、罐、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,而且能独出心裁、锐意创新,如“无挡尊”可称是空前之作。至成化时期,在瓷质方面精益求精,造型唯重纤巧,而且也无大器,如最有名的五彩扁肚撇口把杯,高士杯、三秋杯等都是异常轻盈秀雅的代表作。
如果一件瓷器的表面肉眼所见到的有气泡,这时因为瓷器的胎体制作中过于潮湿,而且胎体非常疏松,所以在烧造时有大量的气泡产生,以至于气泡都涌向到瓷器釉面,如果气泡破裂就是棕眼,如果没有破裂就是釉面气泡,这样的瓷器属于废瓷器。
这是瓷器上的棕眼,棕眼的形成是由于釉面气泡在窑中熔融爆破后,未曾弥合而自然形成的小孔。这是瓷器烧造时的一种瑕疵,不能根据这一点判断瓷器的新、老,一般这样的瓷器都是属于品相不好的瓷器。
古陶瓷鉴定基本方法(讲座收费视频)http://www.chinalecture.com/lecture/view_00002895.html《鉴定家谈古玩鉴定》add 古陶瓷识鉴讲义(安装emule****,emule****地址:http://www.emule.org.cn/)http://lib.verycd.com/2006/11/21/0000128956.html**工艺品采购网上的\”行业帮助信息\”里,有一些零碎的文章,但都挺具有参考价值。http://www.gift12345.com/bz_show.asp你可以多注意一下古陶瓷鉴定大家耿宝昌的书,他的著作有: 1. 故宫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 : [图集] * 紫禁城出版社 2002 2. 明清瓷器鉴定 * (入门读物**)紫禁城出版社 1993 3. 青花釉里红 . 上 * 中 * 下 *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4. 孙瀛洲的陶瓷世界 * 紫禁城出版社 2005 5. **古代陶瓷艺术 , 元明清釉下彩 * **美术出版社 2005 6. **文物精华大全 : 陶瓷卷 : [图集] * 商务印书馆(**)公司;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3 7. 珠山八友 * 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4 其他可以参考的学术著作:冯先铭先生的《**陶瓷史》、《**陶瓷图典》,另需要参阅《观台磁州窑》、《长沙窑》、《耀州窑系列报告》等一手考古报告,以了解各个窑口的普遍认同的特点和**的研究成果。
这些书网上要下载很困难,可以去图书馆借阅。
附古陶瓷鉴定术语:口磕——器物口部受外力撞碰出现的大小不等的缺磕伤痕。冲口——器物口部因与它物相碰而出现的裂纹,长短不等,多出现在碗、盘类瓷器上,也有外冲里不冲的现象。毛口——口边的釉面间断脱缺。磨口——口边出现伤损后,将其磨去一部或大部甚至全部。
毛边——器物口面的覆釉因伤全部脱落。重皮——器物口部因受重伤所出现断面隐患,但外观尚完整;胎釉已分裂却未剥离,往往一触即脱落。棕眼——瓷物釉面气泡在窑中融裂爆破后,未曾弥和而形成的小孔。
缩釉——瓷胎面上有油污,所施的釉未能全部附普出现的漏胎现象。漏釉——器物施釉时,局部有透漏而露胎无釉。片纹——瓷器釉面上出现的长短不一的相互交错的细裂纹片,与开片略同。
软道——瓷器釉面久经摩擦而出现的细微丝纹。冷墨——本不应出现片纹的器物,但在釉面上出现了一、二条纹路,胎体已透或未透。失亮——器物釉面或彩绘的表现,被硬物划破后留下的伤痕。
伤釉——由于釉与其它物体磨擦,致命釉面局部损伤。剥釉——由于釉面受酸、碱、盐的侵蚀,或器物入土受浸而使釉面脱落。磨款——故意磨去青花、红彩等款,冒充其它年代器物。磨底——足底内原来有釉,由于某种目的,如有意冒充其它年代,而把釉磨去。
复烧——二次入窑烧烤。烟熏——用香烟熏作旧,嗅之有味。配腿——香炉、马、兽等的腿或足已残伤不全,而进行补腿。配盖——用朝代不同器物的盖相配。
炸纹——器物的颈、肩或腹部受撞击后,出现放射鸡爪纹。水锈——器物长期受土埋水浸,有灰黄、铁红或铜绿色等化学物质粘附于器表。补釉——在器口磕缺部分或磨口处,敷以釉汁,入火烧之。假出土——仿古各类器物,有意长期埋入地下,以期整亲如旧,低温铅釉和五彩、粉彩等器,尤其易于氧化或腐蚀。
镶嘴流——壶流已消失,用其它嘴镶补。后刻阴款——在器物上用钻石工具刻款,不施釉,或刻后施釉入窑烘烧,后刻的字口,釉的切面有些不齐,且釉边不光滑。后作阳文款——在器物底部,后刻阳文款字而填以釉,或用釉堆写款识,多不够清晰。